关于开展沈阳工学院第十三届教师教学大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10-1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持续强化我校教师团队建设,培养教师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准,确保教师能更有效地承担起教育与培养人才责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快AI智能体普及应用。学校举办第十三届教师教学大赛,现将赛事相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大赛目标

紧扣教育强国目标,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检验各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团队课程建设成果,树立学校教师教学创新标杆。

三、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报告以下简称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

四、参赛对象及分组

(一)参赛对象

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团队教师至少推荐1参赛,参赛教师教龄需满2

(二)分组

大赛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设6个赛道,其中6个赛道按参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下设副高及以上、中级及以下2个组,具体分组如下:

1.新工科赛道副高及以上组、中级及以下组;

2.新农科赛道副高及以上组、中级及以下组;

3.新文科赛道副高及以上组、中级及以下组;

4.基础课程赛道副高及以上组、中级及以下组;

5.课程思政赛道副高及以上组、中级及以下组;

6.产教融合赛道副高及以上组、中级及以下组;

五、竞赛设置及流程

(一)初赛

1.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团队内部选拔,确定参赛教师人选、参赛课程等,并对参赛教师进行集中指导。

2.参赛教师须在2025117日前将申报书、创新成果报告、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上传至沈阳工学院项目综合管理平台(https://project.situ.edu.cn)登录账户为教师职工号,初始密码为situ@2024,请注意及时修改密码、绑定手机。

1申报书

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1

2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产教融合创新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4000字左右为宜。教学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2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其中产教融合赛道需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详见附件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

4)证明材料

所有赛道参赛课程需以PDF格式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包含课表、排课班次、人数、地点等信息截图),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

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还需提供由所在单位出具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不少于30%的相关证明;行业企业参与参赛课程教学的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与参赛课程相关的人事聘任协议、产教融合项目合同、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学院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

3.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申报材料评审,大赛评分标准见附件4、附件5、附件6。根据评审结果选取排名前30%进入复赛,于1117日前公示进入复赛选手名单。

(二)复赛

复赛采取现场评审的方式,于202512月上旬举行,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最终成绩由初赛评审成绩(60%)和现场评审成绩(40%)组成。现场评审环节,参赛教师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专家评委进行8分钟的提问交流。

(三)奖项设置

按赛道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等奖项,特等奖至二等奖总获奖比例不超过复赛参赛总名额的50%,优秀奖若干。

对大赛开展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大赛成绩突出、影响效果明显的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团队,授予“优秀组织奖”若干。

六、其他事项

(一)各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团队要认真做好大赛组织与推荐工作,严格审查参赛教师资格。有以下情形者不得参赛:有学术不端或者师德失范行为的;在政治、学习、科研和生活等方面有违法、违规、违纪情况的。

(二)参赛教师应保证参赛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及所在专业或团队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教务处张莹:56618962


                                            教务处

20251013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刘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