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特色专业申报书-环境设计

发布时间:2015-06-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附件2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

 

 

申  报  书

 

 

 

 

专 业 名 称:      环境设计         

专 业 代 码:      130503           

推荐学校(公章):  沈阳工学院       

推荐学校代码:     13201            

专业带头人:       赵 一            

联系电话(手机):  18641331582      

 

 

 

辽宁省教育厅制

2015年6月

 


一、   专业定位与目标

(主要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方面论述,750字以内)

 

1.1专业定位

本专业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围绕环境设计行业的岗位群需求,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坚持学校“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原则,把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作室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强化深度国际合作办学特色。

 

1.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设计思维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创意性思维训练,强化手绘创意表现计算机设计表现技法,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适应居住环境设计、公共环境设计、展陈设计等行业需要,能在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展示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及部门从事室内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展示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1.3培养方案

1.依托专业岗位群建立分方向课程体系,基于“室内设计”和“展陈设计”两个能力模块而建立。

2.项目教学为牵引,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体系建设

(1)建立工作室制三结合”项目教学机制,即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2)依托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成立大创团队,设置创新学分(必修)

(3)建立深度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建立多家实训基地。

3.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和环节,加大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增加通识与人文教育培养。

4.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制订“2+2”、“3+1”、“4+0”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韩国与英国三所大学建立教学合作关系

本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呈现出“综合能力强,专业方向能力突出”的特点,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年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工作室以及大创团队教学成果显著,完成了“艺术楼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等多项实际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1项,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生的知识结构从本土转向国际化,设计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化视野开阔。

 

二、教学改革

(主要从改革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改革成效等方面论述,1000字以内)

2.1改革设计

本专业教学改革是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深化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来总体设计。

1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结合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化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强化岗位能力的分方向教学、分级教学的课程体系。

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学以致用,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完善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完成以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内容

3建立工作室教学、现场教学、以赛代练的课堂教学新形式。

4.推行项目式教学,主干课考核方式改革,构建校内精品课程。

 

2.2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依托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开展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参与、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企业设计项目引入等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教学方式。

2.深化工作室教学模式,深入开展项目式教学增强学生信息处理与数字应用能力,增强与人交流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设立理论教学--创新学分--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增加通识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实行课程置换、学分替代,设立必修的创新学分,丰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2.3改革成效

本专业构建了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化办学成效显著:

1.与企业协同育人模式效果明显,学生从事相关工作上手快、技能强、会协作,善沟通,得到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就业率均为90%以上。

2.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如大创团队完成了“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沙龙’空间设计与施工”等6项实际项目;学生参加国家或省级设计大赛获得111个奖项,其中辽宁省级政府比赛奖项8项;以及国外游学奖项等。

3.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资格认证与技能证书。如2013年组织11名学生参加由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规定的室内设计课程,获得室内设计工程师证书;2014年3月,组织14名学生到大连水晶石教育学院参加电脑表现培训,设计表现技能显著提高。其中一名学生进行课程置换,并且最终签订了就业服务协议。

4.国际化合作办学深入完善,如2010级学生赵璐、娅伦赴韩国光州大学留学,进行国内课程置换,现已完成本科学业,继续攻读研究生。

 

 

 

 

 

三、教学团队

(主要从团队整体情况、专业带头人与专业主干课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方面论述,750字以内)

3.1团队整体情况

学历结构:共有教师18人,其中硕士11人,占教师总数的61.1%。

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助教5人,分布合理,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年龄结构:50岁以上 3人,40岁以下教师占大多数,是一个年轻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老教师的传帮带使得整个教师队伍既有丰富的经验共享,又有接受新时期教学理念的能力,教学水平得以稳步提高。

梯队建设:引进专业学科带头人,引进有行业背景实践经验的技能型教师,鼓励教师到高校、企业以及国外培训交流。

本专业教师研究以及实践能力强,共发表论文30篇,出版教材刊物40余本,建成1门院级精品课,参与教研科研项目7项,教师获奖项目32项,获得指导教师奖10项,9名教师曾在一线工作,每名教师都参加过科研实践,大多数教师指导过多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本专业双师型教师7人,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能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激发潜能,培养优秀职业习惯,养成职业素养。行业企业兼职教师3名,能把实践的鲜活的案例融入教学,激发学生新观点。

 

3.2专业带头人与专业主干课教师

专业带头人:赵一,副教授,硕士,高级景观设计师,院级精品课负责人,一直从事环境设计研究和主干课教学,发表论文4篇,出版教材10部,横向课题1项,担任多项设计大赛评委。参与辽宁省级科研课题1项已结题,参与校级教改立项1项。获得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组二等奖;中国建筑艺术“青年设计师奖”专业组,铜奖;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专业主干课教师:共9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助教2人。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放在工作首位,建立环境设计的新理念,突出行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均在95%以上。

 

3.3中青年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科研:共发表论文16篇,出版教材23部,科研课题4项,参与省级科研课题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骨干教师获奖:教师获奖9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政府奖项多项。

骨干教师创新创业:工作室导师负责制,项目式创新教学,承担多门主干课教学,教师以真实的项目引导教学,带动整个团队协作发展。

1.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有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如赵一老师参加“职教课程开发暨国家级精品案例剖析骨干教师培训会北京峰会”,取得培训证书,并建设成功院级精品课1项。

2.制定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学校专门成立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并折抵工作量,充分为教师提供优越条件,发展潜力巨大。

 

 

四、教学资源

(主要从课程与教材、实践教学等方面论述,750字以内)

 

4.1课程与教材

1.将精品课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实现了网络化

将精品课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案例以及网络课程的教案、课件、大纲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通过网络开展了视频公选课的课程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必修的网络课程,鼓励学生网络自主学习。

利用学校UOC教学支持系统开辟了网上教学论坛,辅导答疑系统,网上进行答疑、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

校图书馆提供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博看期刊、超星图书等支持。

2. 整合先进资源,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

教师团队出版教材40余本,如主编现代艺术设计类“十二五”精品规划教材《设计素描》;主编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精编教材《居住空间室内设计-项目与实战》等。教师团队还根据本专业学生实际特点编写了符合教学现状的多本自编讲义。

 

4.2实践教学

1.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成立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依托于工作室对学生进行专业设计能力训练等实践项目,完善“课程实训—开拓性项目实训—学期实训—学年实训”等多环节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校内实训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设备配置完善,辅助学生完成模型制作课程和毕业设计。学校给予大量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

3.建立深度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与北京雅宝阁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20多家设计企业建立了长期深度合作,每年实习学生达120人以上,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以公司员工形式了解并参与设计流程,就业实习,在实习期完成毕业设计的项目制作,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职业化素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注重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行教育、科研、就业一体化和校企人才资源的接轨、贯通,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长效、协调发展。

 

 

五、质量保障

(主要从管理机制、质量改进等方面论述,750字以内)

5.1管理机制

学院进一步完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推动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委员会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职能的作用,我校建立健全了由学生、教师、领导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分为规范管理和弹性管理两个部分。

学校在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考试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等各项教学活动,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三三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三三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以学院教学督导处、教务处、学生处为主,形成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三线”监控网络;建立学校、学院、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教学组织机构并界定其职能;构建专家、学生、教师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构成三个循环体系,即教研室、二级学院监控循环和学校监控循环。每个循环包含“监控—评估—反馈—调控—监控”,下一级循环包含在上一级循环之中。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把握好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脉,使教学质量监控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弹性管理部分在满足艺术类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实行,充分考虑专业教学的灵活性,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保障教学良性发展。

 

 

5.2质量改进

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体系是由专家、学生、教师构成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体系教学质量的监控是对学生质量、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为主,并向对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监控逐步渗透。

学校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监控、理论教学环节监控、考试环节监控、毕业设计环节监控等质量监控体系的不断推敲,建立了奖惩得当的监控制度,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制度,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了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师教学质量评定办法》、《关于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等。

学院也制定了院级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等,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学,发布“督导教学检查报告” 促进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健全,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评定成绩主干课教师负责制教学工作例会以及每月两次教研室活动,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等,为教学质量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六、建设成效

(主要从学生发展、就业情况、社会声誉等方面论述,1000字以内)

6.1学生发展

1.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面向岗位群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强、素养高,就业效果好,年就业率90%以上,学生进入社会后具有成长性。

工作室模式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本专业学生自主完成管理学院实训室设计、艺术学院咖啡厅设计等6项实际方案;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大学生设计竞赛奖项110余项,充分践行“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校风,在校内形成良好风气。

2.创业就业能力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专业实践、专业考察等课程,带领学生接触真实项目,提高专业素养,为走入社会奠定有利基础。

 

6.2就业情况

    1.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本专业2014年就业率达到90.48%,本领域就业率为63.49%。学生就业方向集中在设计师行业,多名学生被聘为高级设计师或设计总监。涌现了多名学生毕业即创业,现有10级毕业生梁彧在广东中山开设红环设计工作室,主要承接店面装饰设计,并拥有连锁咖啡店-扑咪咖啡;07级毕业生谭晶宇创立抚顺鑫盛装饰公司并接纳本专业学生实习;都是自主创业的典范。

 

 

2.杰出校友

邵志帮,男,2012年毕业于本专业,2014年考取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研究生。2013年参加由斐雪派克主办ID-CHINA协办的“社交厨房”空间比赛获得优胜奖,2013年参加由西门子主办的空间设计比赛获得金奖,2012年主持设计国内著名音乐家朱哲琴老师的工作室。2012年主持设计“北京国际照明展”百能光电展厅设计。

梁祖光,男,2011年毕业于本专业。同年考入沈阳理工大学攻读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工作于保莱房地产开发(辽阳)有限公司,现任园林绿化工程师一职。工作期间参与设计东北制药集团总部园林景观工程、辽宁省直属机关人防基地景观工程等项目;负责保莱蓝湾国际项目约30余万平景观工程。

 

6.3社会声誉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得到了国际院校的认可,同行业、企业内收获好评,学校内得到领导和师生的信任。

1.用人单位充分肯定我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修养,如沈阳恒邦斯室内设计中心总经理吴震赞扬我校学生郑丽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强,工作积极,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2.国际化合作办学顺利开展,国外大学充分肯定本专业教学水平,实行学生互换交流,学分互认,标志着本专业充分与国际接轨。

3.本专业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重点专业,对其他专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2014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专业评估中,本专业在27个本科专业中排名第10位,在新建本科中排名第2,充分证明了本专业在省内的地位。

 

七、学校推荐意见

 

 

 

 

 

 

 

 

 

 

 

 

 

 

 

 

 

 

 

 

校长(签字):

 

学校(公章):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